为期3天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满结束,紧跟着,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小镇博鳌召开,1000多名中外记者齐聚,自论坛举办以来22年的时间,这里的改变翻天覆地。
当前,国际地区局势和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,诸如经济增长放缓、通货膨胀、沉重债务、粮食危机等问题接连不断,没有国家和地区能够独善其身。举一国之力难以解决,合作成为必要且最佳选项。于是,中国决定于3月28到31日举办博鳌亚洲论坛。考虑到各国密切关注经济发展,本次论坛的主题定为,“不确定的世界:团结合作迎挑战,开放包容促发展”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尽管名称中带有亚洲二字,但论坛涉及的内容不限于亚洲,而是涵盖整个世界。以版块划分,一共有4个,分别是区域和全球、当下跟未来、治理与安全,以及重中之重发展和普惠。话题的深度和广度,吸引了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,已确定出席的嘉宾数量达2000。如此隆重的“盛会”,全球各地的记者都在关注,截止到目前注册登记的记者超过1000人。
1000多名记者齐聚一堂,为他们提供活动场地成了一个难题,好在主办方早有准备。
硬件上,修建了一个全新的新闻中心,面积为4000平方米,给记者们留了足够的个人活动和设备调控空间。为实现人群“分流”,新闻中心实行功能区域化,设置了新闻发布厅、广播电视区、网媒工作区和独立采访间等。考虑到新闻传播的时效性,新闻中心安装了千兆光纤网络,确保从这里产生的新闻,能够第一时间发布到各国媒体上。
软件上,除了主办国汉语和国际通用的英语外,另外增加了联合国官方语言,使现场同声翻译的语种达到6个。对于一些国家的小语种,则通过招聘学生志愿者的方式进行填充,力图让参会的每一个嘉宾都能及时有效接收信息。细致入微的布局,与22年前形成鲜明对比。
博鳌亚洲论坛是2001年2月成立的,彼时的海南经济一般、基础设施薄弱,论坛举办只有一栋类似帐篷的白色建筑,与今天相比条件可谓“十分简陋”。与之相对,博鳌镇各大村庄,在这22年的时间里,也从原先落后的面貌,摇身一变成了富有休闲味道的现代化村庄。
沙美村,紧邻论坛所在地,2006年时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词“布局凌乱”。到了今年,经过改造后,村户民居沿海而建、错落有致,村庄小路蜿蜒延伸至村户家门口。
与沙美村仍居住在当地不同,高峰村进行了整村生态搬迁。2017年,高峰村人家散乱,周边有不少开阔的农地、荒地。今年,高峰村森林茂密,自然环境得到很大改善,就连周边的水质也得到了改善。至于原高峰村村民,在政府帮助下,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过上了好日子。这一切,无一不在向外界表明,低碳排放、绿色发展,中国是认真的!
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,过去40年中国的经济建立在高碳排放、高资源消耗基础上。这是工业早期发展绕不开的路,同样的事西方发达国家也经历过。然而,双标的西方选择性忽视本国工业发展史,转而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、生态环境恶化的帽子扣在新兴发展中国家身上。基于此,西方炮制出一个所谓的“碳排放指标”,以此限制他国发展,中国也在针对范围之内。
需要注意,西方不少国家所谓低碳生活只是一个概念,实际上并未落实到实处。相反,中国一直在努力,本次论坛中就修建了一个零碳示范区。这里的“零碳”,不是说一点碳都不排放,而是对建筑、能源、交通、垃圾处理等进行集成,再通过栽种绿化林木等方式,降低碳排放总量使其不断趋于零。
数据显示,博鳌镇的零碳示范区,完工项目已有16个,未来每年减碳量约为9055吨。在此基础上,论坛提出“绿色办会”,场所电力供应皆来自清洁能源电力项目,实现了百分之百的“绿电”。因此,论坛不仅是要谈,还要真的去做。而博鳌镇焕然一新的变化,就是“谈”和“做”切实结合的成果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