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15日,以“支持家庭生育养育,促进人口均衡发展”为主题的“国际家庭日”宣传活动在上海举办。在人口老龄化、家庭少子化的大背景下,“一老一小”问题日益受到政府、社会和家庭的关注。上海正在积极推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。目前,上海正在全面建设 “宝宝屋”。宝宝屋在规划布点、办托方式、服务模式等方面各具特色,选址上凸显就近、便捷、嵌入的特点,通常设置在为老服务中心、党群服务中心、市民驿站、居委会、社区文化中心等区域。2023年,上海将新增2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和3200个社区托育点托额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,为有需求的适龄幼儿家庭提供更普惠、便捷、优质的托育服务。
(资料图)
生育问题是当前社会和市民、家庭普遍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。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以来,不少家庭在“生不生”“生几个”“如何带孩子”等方面纠结,存在着生育焦虑、育儿焦虑等问题。上海市托育服务指导中心主任、特级教师茅红美透露,
在2021年做的一项托育服务需求调查中,近3000户“未入托”家庭中仅有10.16%表示“从不考虑”送托,可见,婴幼儿家庭对于入托的需求很强烈。为此,上海持续增加托育机构资源,提供全日制托育服务。2019年起,上海市将新增普惠性托育点建设纳入市委、市政府“民心工程”,截至2022年底,开设托班的幼儿园将近60%。为方便家长查询符合条件的托育服务机构,还提供了“托育随心查”服务。
与此同时,上海打造“15分钟社区托育圈”。2021年调查发现,婴幼儿家庭对“临时托”有较多需求,希望能提供短时托或早晚托、周末托、假日托等更加灵活多样服务形式。2022年11月,上海市出台《关于加强本市社区托育服务的指导意见》,推进嵌入式、标准化的社区托育点“宝宝屋”建设,为辖区内1-3岁的幼儿提供临时托、计时托等集中照护、上门指导和科学育儿指导服务。各街镇按照辖区3岁以下幼儿数的15%进行托额配置,“十四五”期间,实现全市200多个街道社区托育覆盖率不低于85%的发展目标。
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,促进家庭健康是卫生健康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从家庭视角出发,营造健康家庭环境。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丁园介绍,
上海从2003年启动健康城市建设,从那时候就开始倡导健康家庭,并且提出了《上海市健康示范家庭指导标准》。今年年初,上海市爱卫会和上海市健促委分别下发文件,进一步明确健康家庭建设规范和工作要求,将继续大力开展健康家庭建设。另外,这几年在上海开展了一个“十月怀胎 爸爸戒烟”的项目,就是抓住孕产妇家庭,针对怀孕、分娩这样一个关键的时间段,引导吸烟的准爸爸们戒烟。这也是从家庭的维度去倡导、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。
2023年全国托育服务宣传月活动时间为5月15日至6月15日,以“普惠托育 共同行动”为主题,总结、推广示范城市好经验、好做法,多渠道、多形式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,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,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。
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分享了“大病社会救助平台项目”、“幸福工程项目”、“宝贝箱项目”实施情况。同时,举行了“生育友好专项基金”、“家庭发展专项基金”启动仪式,旨在发动社会力量,通过公益方式,支持家庭生育养育,助力健康家庭建设。
上海市卫生健康委、市计生协启动了“上海市家庭健康主题推进活动”,由健康家庭代表宣读了“健康家庭倡议书”。
每年的5月15日确定为“国际家庭日”,旨在提高各国政府、社会和公众对家庭发展的关注,促进家庭和睦、幸福和人类的共同进步。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,家庭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,是卫生健康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2014年以来,在每年的“国际家庭日”来临之际,国家卫生健康委(卫生计生委)都部署开展“国际家庭日”主题宣传活动。
上海市卫健委透露,
上海采取综合措施,降低生育、养育、教育成本,加强优化生育政策宣传倡导,构建新型婚育文化,提倡适龄婚育、优生优育。围绕婚前、孕前、孕产期等开展生育全程服务,加强产科、儿科能力建设,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。加强生殖健康宣传服务,保护生育力,完善不孕不育诊治服务。积极推进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,出台《上海市母婴设施建设和管理办法》,全市各类公共场所母婴设施数量从2017年的562个,提高到2022年的1634个,新增加1072个。黄浦区、浦东新区、奉贤区成功创建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。
关键词: